- 基本解释
(1).波浪翻腾之貌。 唐 杜牧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诗:“檣形櫛櫛斜,浪态迤迤好。”
(2).轻浮放荡的样子。如:她在交际场中,那副媚人的浪态,令人作呕!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放荡、轻浮、不守纪律的态度或行为。
- 详细解释
- 浪态指的是一个人的态度或行为放荡不羁,不守纪律,缺乏责任感和自律性。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受拘束,不注重规矩的人。
- 使用场景
- 浪态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不认真负责,不遵守规定,随意放纵的行为。这个词语常用于批评或警告他人不要过于放纵和轻浮。
- 故事起源
- 关于浪态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确,但这个成语的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浪子回头”有关。在古代,浪子指的是放荡不羁的年轻人,而浪态则是指这种放纵、轻浮的态度或行为。
- 词语结构
- 浪态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其中,“浪”表示放纵、轻浮,“态”表示态度、行为。
-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浪态,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责任感。2. 这个年轻人过于放纵,总是处于浪态,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未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海边,随着浪花的起伏,他的态度也变得放荡不羁,不守纪律。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浪态相关的成语,例如“浪子回头”、“浪费”等,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这个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真是浪态。2. 初中生:他对学校的规定毫不在意,经常迟到早退,完全是浪态。3. 高中生:他对自己的学业毫不上心,整天玩乐,真是浪态。4. 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只顾着玩乐,完全是浪态。5. 成年人:他对工作毫无责任感,经常不按时完成任务,真是浪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