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三牲通常用来形容盛大的祭祀仪式,也可以用来比喻非常隆重的场合或重要的仪式,如婚礼、庆典等。
- 例句
- 1. 在传统的农村婚礼上,新郎家要杀牛、羊、猪作为三牲。2. 这次庆典非常隆重,准备了一头牛和两只羊作为三牲。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三种牲畜的总称。
- 基本解释
◎ 三牲 sān-shēng
[the sacrifice (pigs,sheep and cows)] 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两种
-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祭祀习俗和仪式,以及其他与祭祀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家过年时,爸爸杀了一只猪作为三牲,祈求家庭幸福。2. 小学生:学校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杀了一头牛和两只羊作为三牲。3. 初中生:在农村,人们过年时会杀牛、羊、猪作为三牲,祈求来年丰收。4. 高中生: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准备三牲供奉给神灵,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 故事起源
- 三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在古代社会,人们相信祭祀能够祈求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因此祭祀活动非常重要。而牛、羊、猪被认为是最为珍贵的牲畜,供奉给神灵能够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虔诚。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牲音似“声”,可以将“三牲”联想为“三声”,表示声音的传递和祭祀时的庄严气氛。
- 词语结构
- 三牲是一个名词短语,由“三”和“牲”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牛、羊、豕。俗谓大三牲。《孝经·纪孝行》:“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为孝也。” 邢昺 疏:“三牲,牛、羊、豕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太牢三牲,曷能济焉!” 宋 司马光 《送巢县崔尉》诗:“何必羞三牲,然后称甘旨。” 明 无名氏 《寻亲记·劝勉》:“问寝承颜,难效三牲之养。”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哪一乡缺雨,就备着三牲祭礼,打着锣鼓,放着鞭炮,抬着一个瓶子,来迎龙王。”
(2).猪、鱼、鸡。俗谓小三牲。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五穀三牲,盐醯果蔬,人所常御。”此三牲指猪、鱼、鸡。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湘潭 韶山 地方议决客来吃三牲,即只吃鸡、鱼、猪。”
(3).道教谓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宋 陶穀 《清异录·玉署三牲》:“道家流书,言麞、鹿、麂是玉署三牲。神仙所享,故奉道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