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鸣金一词常用于形容紧急情况下的警报或动员,可以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的紧急动作。此外,鸣金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行动或行为的开始或发起。
- 例句
- 1. 在战争爆发之前,军队会鸣金,警示人们做好准备。2. 当地政府鸣金动员,全体村民立即参与到抢险救灾工作中。
- 基本含义
- 比喻发出警报或动员令。
- 基本解释
◎ 鸣金 míngjīn
[beat gongs] 敲锣,古代战争中收兵不战的信号
鸣金收兵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中的信号传递方式和动员令的作用,以及其他与警报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老师鸣金一响,我们立刻排队回教室。2. 小学生:学校突发火警,校长鸣金动员全校师生撤离。3. 初中生:在地震演习中,警察鸣金示警,居民们纷纷逃离楼房。4. 高中生:发生交通事故后,警车鸣金赶到现场,救援工作立即展开。
- 故事起源
- 鸣金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大夫鲍叔牙在昭公元年,听到了来自齐国边境的鸣金声。他立即带领齐国的军队前往边境,最终成功地击退了入侵的犬戎部落。这个故事成为了鸣金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金”与紧急情况下发出的警报声联想在一起,同时可以想象鸣金的声音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语+鸣金
- 详细解释
(1).敲击钲、铙等金属乐器。后多指敲锣。古代多用以表示军士进退的信号。《孔丛子·问军礼》:“加刑罚,戮於社主之前,然后鸣金振旅。”《水浒传》第五四回:“ 宋江 叫且鸣金,收聚军马下寨,整点人数,各获大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鹿衔草》:“急鸣金施銃,羣鹿惊走。”
(2).指古代妇女佩带的金属饰物。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明 何景明 《捣衣》诗:“皓腕约长袖,雅步饰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