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黄馘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活动和相关的文化传统。在现代汉语中,黄馘可以用来比喻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或活动。
- 例句
- 1. 在这个庄严的仪式上,主持人站在黄馘前,向神灵祈祷。2. 这次婚礼的筹备工作非常细致,每个细节都像是一场黄馘。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祭祀时用黄土筑成的祭坛。
- 基本解释
黄瘦的脸。借指贫弱、年老者。《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閭阨巷,困窘织屨,槁项黄馘者, 商 之所短也。” 成玄英 疏:“头面黄瘦而馘厉。”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士失职之祸》:“向之食於四公子、 吕不韦 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於布褐乎?” 明 李贽 《大臣传四·文彦博》:“君子固乐於嚮用矣,彼小人者独肯甘心老死于黄馘乎?”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故丰年而儿号寒,有业而妻啼飢,寡母倚门而黄馘,老翁曝日而无衣。”
-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古代祭祀仪式的流程、相关的神灵信仰以及不同地区的祭祀习俗。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古代,人们用黄土筑成的黄馘来祭祀神灵。2. 初中生: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黄馘仪式,祈求学业进步和平安。3. 高中生:黄馘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 故事起源
- 黄馘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十九年》这篇古代文献中。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齐国的哀公为了祈求丰收和神灵的庇佑,亲自主持了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并在祭坛上用黄土筑成了一个巨大的黄馘。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使得黄馘一词成为了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黄馘”联想成一个用黄土筑成的祭坛,黄土象征着纯净和庄重,而祭坛则代表着祭祀和仪式。通过将形象与含义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黄”和“馘”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黄馘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在古代,人们为了祈求丰收和神灵的保佑,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祭祀仪式。其中,黄馘就是指用黄土筑成的祭坛。黄土被认为是一种纯净的土壤,可以与神灵沟通,因此在祭祀仪式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