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吴录》曰:“﹝ 孟仁 ﹞自能结网,毛以捕鱼,作鮓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 侃 少为 寻阳县 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鮓遗母。 湛 氏封鮓及书,责 侃 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常以“寄鮓”称赞子孝母贤。 五代 李瀚 《蒙求》:“ 文伯 羞鳖, 孟宗 寄鮓。” 宋 叶适 《詹鲁山解元以寿母求诗》诗:“寄鮓未垂训,设鷄先赏音。”
- 基本含义
- 把鲊鱼寄给别人,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陷害他人。
- 详细解释
- 寄鲊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寄”和“鲊”两个字组成。寄指的是把东西寄给别人,鲊指的是一种鱼。寄鲊的含义是把鲊鱼寄给别人,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陷害他人。
- 使用场景
- 寄鲊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用不光明正大的手段陷害他人,损害他人的利益。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陷害行为,例如工作场合、人际关系等。
- 故事起源
- 寄鲊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两个人争夺一块地,其中一个人为了陷害对方,将一条鲊鱼寄给对方,希望借此陷害对方。对方收到鲊鱼后,感到非常恶心,但并没有被陷害,反而发现了对方的险恶用心。从此以后,人们用“寄鲊”来形容用不正当手段陷害他人的行为。
- 词语结构
- 成语“寄鲊”的结构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寄”和“鲊”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为了得到晋升的机会,不择手段地寄鲊同事,结果声誉尽失。2. 这个商人为了赚钱,不惜寄鲊顾客,最终导致了他的生意破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寄鲊”与陷害他人的行为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将一条鲊鱼寄给别人,暗中陷害对方的情景,帮助记忆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陷害他人有关的成语,如“中饱私囊”、“暗箱操作”等,以扩大词汇量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经常寄鲊我,老师知道后批评了他。”2. 初中生:“为了考试成绩,有些同学会寄鲊其他同学,这是不对的。”3. 高中生:“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有些考生会寄鲊其他考生,试图获得更好的成绩。”4. 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择手段地寄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