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感格常用于描述某种情感或思想对人们产生强烈冲击的情况。例如,在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人们可能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这种感受就可以被形容为感格;又如,在故事中,人们可能会被某个角色的行为所感动,这种感动也可以称之为感格。
- 例句
- 1. 他的演讲非常感格,让听众深受启发。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感格。
- 基本含义
- 指感受到某种情感或思想的冲击。
- 基本解释
谓感于此而达于彼。 宋 李纲 《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望卿与陪祭诸臣务须斋戒沐浴,克尽至诚,献飨致祭,感格忠魂。”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情感和思想相关的成语,如感人肺腑、感同身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那只受伤的小猫,我感格很深,决定带它回家照顾。2. 初中生:听到老师讲述那位英雄的事迹,我感格很大,决定要向他学习。3. 高中生:这部电影的情节非常感格,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 故事起源
- 感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封禅让王》一文中。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一位名叫封神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令人感动,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力。因此,人们就用“感格”来形容他的情感和思想所带来的冲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感”和“格”两个字分开记忆,然后联想到感受和冲击的含义。也可以尝试用一个形象的场景来记忆,比如想象自己站在一座山顶上,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就是感格。
- 词语结构
- 感格是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的,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感格是由“感”和“格”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感”表示感受、感触,指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格”表示冲击、震动,指这种感受给人带来的强烈冲击和震动。因此,感格形容人对于某种情感或思想的冲击非常强烈,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