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绳索。《庄子·胠箧》:“将为胠篋探囊发匱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郭象 注:“缄、縢,皆绳也。” 唐 柳宗元 《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 清 戴名世 《钱神问对》:“且又摄其缄縢,固其扃鐍。”
(2).封固。《后汉书·酷吏传·阳球》:“诸奢饰之物,皆各缄縢,不敢陈设。” 宋 王禹偁 《茶园十二韵》:“缄縢防远道,进献趁头番。”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赐谥鹿公墓志铭》:“权自外操,不至如帑金之缄縢不可问。”
(3).指缄封之书信。 宋 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之一:“恨无羽翼之飞驰,与操几杖;欲以缄縢之託寓,聊布腹心。”
- 基本含义
- 指用绳子或带子将书卷等缚起来,比喻文书或信件密封,暗指不公开或保密。
- 详细解释
- 缄縢是一个古代的成语,由“缄”和“縢”两个字组成。“缄”意为封闭或密封,“縢”意为带子或绳索。缄縢的含义是用绳子或带子将书卷等缚起来,比喻文书或信件密封,暗指不公开或保密。
- 使用场景
- 缄縢常用于形容文书或信件保密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保密文件、保密协议、保密信件等。
- 故事起源
- 缄縢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晏殊的文学家,他在写作中非常注重保密。有一次,他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为了保证文章的机密性,他用绳子将文章缚起来,密封在一个箱子里。这个行为被人们称为“缄縢”,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
- 词语结构
- 缄縢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为了保证文件的安全,他把文件缄縢起来。2. 这封信很重要,我要用信封缄縢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缄縢这个成语:1. 将“缄縢”分解为两个字:“缄”和“縢”,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2. 想象一个人用绳子将一本书缚起来的场景,将这个场景与“缄縢”的含义联系起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缄縢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密封”、“保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封缄縢的信,让我们好好保密。2. 初中生: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试卷都是缄縢起来的。3. 高中生:政府部门发布的文件都是经过缄縢的,保密级别很高。4. 大学生:公司要求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并缄縢起来,以保护商业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