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韬晦常用于形容人们在复杂的社交场合或竞争环境中,采取低调、谨慎的态度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在与别人交流时,不愿意过多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是保持低调,以避免引起嫉妒或不必要的竞争。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韬晦自己的才华,避免引起同事的嫉妒。2.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公司采取韬晦的策略,暂时不公开新产品的信息。
- 基本含义
- 指隐藏才智、扬长避短,避免与他人争斗或引起注意,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韬晦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1. 学习其他与隐藏、保护利益相关的成语,如“藏拙”、“隐忍”等。2. 阅读春秋时期的历史,了解更多关于昭公的故事和晋国的历史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里韬晦自己的数学成绩,不让同学们知道我很厉害。2. 初中生: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我在社交媒体上韬晦自己的真实身份。3. 高中生:考试前,我会韬晦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轻易与同学分享。4.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我会韬晦自己的优势,以增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
- 故事起源
- 韬晦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昭公的一段故事。昭公想要用兵攻打周朝,但他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是个错误的决定。于是,昭公采纳了一位智者的建议,暂时隐藏自己的意图,以观察敌人的动向。最终,昭公因此避免了一场失败的战争,成功保护了晋国的利益。这个故事成为了韬晦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记忆韬晦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韬晦”分解成两个字,分别记忆其基本含义。2. 想象一个人躲在黑暗中,避免被别人发现,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 词语结构
- 韬晦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1).指光芒收敛。《梁书·张充传》:“顷日路长,愁霖韜晦,凉暑未平,想无亏摄。” 清 郑燮 《夜光木歌》:“白日韜晦,宵暗晶明。”
(2).借指才能行迹隐藏不露。《旧唐书·宣宗纪》:“常梦乘龙升天,言之於 郑后 ,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 大和 、 会昌 朝,愈事韜晦。羣居游处,未尝有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既归,益自韜晦,读书不出,一跛嫗执炊而已。” 邹韬奋 《经历》八:“在那篇说教里特别提到我的名字,说我好得不得了,除学识是怎样怎样的精研通达外,性情又是怎样怎样的谦逊韬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