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成语“脱簪珥”常用于形容高官显贵因失去权力或地位而沦落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指责那些权势熏天、傲慢无礼的人。
- 例句
- 1. 他曾是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官,如今却脱簪珥,落得个身败名裂。2. 这位企业家因为贪污受贿,最终脱簪珥,被判入狱。
- 基本含义
- 脱去头上的簪子和珥子,指高官显贵失去官位或地位。
- 基本解释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 脱簪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了解更多关于高官显贵失去权力和地位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曾经是班级的班长,但因为考试作弊而被罚下来,脱簪珥了。2. 初中生:他原本是学校的体育委员,但因为违规行为而被撤职,脱簪珥了。3. 高中生:他曾是学生会主席,但因为贪污经费而被取消职务,脱簪珥了。4. 大学生:他曾经是社团的会长,但因为管理不善而被迫辞职,脱簪珥了。
- 故事起源
- 成语“脱簪珥”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齐国宣公因为不听劝告,贪图享乐,导致国家衰败,最终被晋国俘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不顾国家民众的利益,只顾自己的享乐和权力,最终必将落得个失去一切的下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脱簪珥”联想成一个高官的形象,突然失去了头上的簪子和珥子,失去了权力和地位。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成语“脱簪珥”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脱簪珥,齐宣公之过也。”簪子和珥子是古代高官显贵的标志,代表地位和权力。脱去簪子和珥子意味着失去了高位地位,也可以表示被贬谪或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