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称赞别人眼力高、敏锐的情况,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 例句
- 1. 他的眼力真是画翣啊,一眼就看出了这幅画的瑕疵。2. 这个设计师的眼力真是画翣,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眼力高,能看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也指人的眼力敏锐。
- 基本解释
有彩画的棺饰,古代出殡时用之。《礼记·丧大记》:“饰棺:君龙帷,三池……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 孔颖达 疏:“翣形似扇,以木为之,在路则障车,入椁则障柩也。” 唐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画翣无留影,铭旌已度桥。”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二:“里人悲画翣,郡吏拜铭旌。” 宋 王安石 《陈动之秘丞挽辞》之一:“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形容眼力高的成语,如“目光如炬”、“目光如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眼力真好,就像画翣一样,能够找到我藏起来的东西。2. 初中生:老师的眼力真是画翣,能够发现我们作业中的错误。3. 高中生:他的眼力非常敏锐,就像画翣一样,能够看出这个问题的本质所在。
-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法家,在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天赋。有一次,王羲之参观一位老师傅的书法作品,老师傅的书法非常精湛,但是王羲之却发现了老师傅作品中的一个小瑕疵。他说:“老师傅,您的字写得非常好,只是有一点点小瑕疵。”老师傅非常惊讶,他仔细看了一遍自己的作品,终于发现了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小瑕疵。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画翣”来形容王羲之眼力高,能看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画翣”与“眼睛翻白”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的眼睛翻白,表示他的眼力非常高,能够看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 词语结构
- 主语 + 画翣
- 详细解释
- 画翣,古代用来指代眼睛翻白的现象,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眼力高,能看出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也指人的眼力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