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噬指常用于形容批评和责备他人的场景。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争吵、讨论、辩论等场合,也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等情境。
- 例句
- 1. 他对我噬指了一番,让我感到很受伤。2. 她噬指了他的无能,让他非常难堪。
- 基本含义
- 指责、批评、责备。
- 基本解释
典出《后汉书·周磐传》:“ 磐 同郡 蔡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李贤 注:“噬,嚙也。”后以谓母子相眷念。 唐 骆宾王 《上吏部裴侍郎书》:“故寝食梦想,噬指之恋徒深;岁时蒸尝,崩心之痛罔极。” 王闿运 《皇朝追赠总督衔文节常公神道碑》:“迁 安徽 按察使,到未期月,以母疾告归终养。噬指方归,求医已迫。”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批评、责备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噬指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指桑骂槐”、“一语破的”等成语都与批评、责备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作业噬指了一番,让我们要更努力。2. 初中生:他的演讲被评委噬指了一番,但他没有气馁,继续努力。3. 高中生:面对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噬指反击。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噬指是不利于进步和和谐的。5. 成年人:我们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噬指,以不断改进自己。通过以上的学习指南,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噬指”,并且可以通过记忆技巧和延伸学习来进一步拓展你的语言能力。祝你学习进步!
- 故事起源
- 噬指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思想家。据传,孟子曾经被人们指责为“不孝子”,他回答说:“噬指者,何人也?噬指者,不义也。”他用噬指来比喻批评他人的人是不正义的,因为咬人的行为是残忍的,而批评他人也是不仁不义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噬指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用牙齿咬住手指头,然后被另一个人责备和批评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基本含义和形象。
- 词语结构
- 噬指是由动词“噬”和名词“指”组成的成语。动词“噬”表示用牙齿咬的动作,名词“指”表示手指头。结合在一起,成语噬指形象地比喻批评他人的行为。
- 详细解释
- 噬指是由“噬”和“指”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噬指的基本含义是用牙齿咬指头,形容责备、批评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批评时言辞尖锐、严厉,就像咬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