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触民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行为冒犯了大众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或抗议。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无视民众利益、不顾大众情感的行为或言论。
- 例句
- 1. 这位政治家的言论触民了,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2. 这家公司的不良行为触民了,导致了大规模的抵制和抗议。
- 基本含义
- 触犯人民的感情,冒犯民众。
- 基本解释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 触国 的百姓。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 触 民居蜗而争地,龙伯钓鼇而诉天。”参见“ 触蛮 ”。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学习触民这个成语:1. 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故事或人物,了解更多关于触民的背景和应用。2. 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了解当代社会中触民的具体表现和影响。3. 与他人讨论触民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深入理解成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恶作剧触民了,同学们都生气了。2. 初中生:那个演员的不当言论触民了,引发了公众的抗议。3. 高中生:政府的一项政策触民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4. 大学生:这位教授的言论触民了,导致了学生的抗议和示威活动。
- 故事起源
- 触民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据传,孔子的弟子子贡曾问孔子如何能够得到民众的爱戴和尊重。孔子回答说:“触民者,民之所以兴也;忌民者,民之所以亡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尊重;相反,如果一个人冒犯了人民的情感,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触民这个成语:1. 将“触”字与“碰撞”联系起来,表示冒犯、触犯。2. 将“民”字与“人民”联系起来,表示人民的感情和情感。
- 词语结构
- 触民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触”为动词,表示冒犯、碰撞;“民”为宾语,表示人民。
- 详细解释
- 触民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触”表示碰撞、冒犯,而“民”则指代人民。触民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冒犯了人民的感情,触犯了民众的情绪,可能引起公愤或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