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轨仪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也可以用于强调遵守法律、秩序等方面。常用于教育场合,提醒人们要遵守规范,保持良好的品质和行为。
- 例句
- 1. 他的品行端正,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轨仪。2.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保持良好的轨仪。3.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轨仪意识。
- 基本含义
- 指道路或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也指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范。
- 基本解释
法则,仪制。《国语·周语下》:“帅象 禹 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 韦昭 注:“轨,道也;仪,法也。”《魏书·杨昱传》:“进无二傅辅导之美,退闕羣僚陪侍之式,非所谓示民轨仪,著君臣之义。”《宋史·礼志二一》:“国家职位肇分,轨仪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伍蓉庵语》:“质诸前哲,无非轨仪,凡百君子,何莫由斯。”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轨仪相关的成语来进一步扩展词汇量,如“循规蹈矩”、“守法如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轨仪的好学生。2. 初中生:老师教育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轨仪,不做违法的事情。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轨仪观念,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 故事起源
- 轨仪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交通工具。古代车辙和船的航线都有固定的轨迹,人们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些轨迹。后来,这个概念引申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成为了一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轨仪”这个成语与道路或船航线的轨迹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需要遵循规范和准则。
- 词语结构
- 轨仪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轨仪一词由“轨”和“仪”组成。轨,指车辙或船的航线,引申为道路或行为的规范;仪,指礼仪或仪式,引申为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范。轨仪这个成语形容人们的行为符合规范,道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