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佛教徒称宿于旦过寮的行脚僧为“旦过僧”。因其夕来宿,过旦去,故称。 宋 陆游 《病中简仲弥性唐克明苏训直》诗:“心如泽国春归雁,身是云堂旦过僧。”参见“ 旦过寮 ”。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行高尚,行为端正,不做坏事。
- 详细解释
- 旦过僧,旦指白天,过指经过,僧指出家人。成语意为出家人在白天行走时,遵守戒律,不做坏事。形容人的品行高尚,行为端正。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不做坏事的情况。可以用来表扬他人的优秀品质,也可以用来自我评价。
- 故事起源
- 旦过僧这个成语出自《禅宗十六祖师颂》,是古代用来称赞僧人高尚品德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旦过僧的结构是“旦过+名词”,其中“旦过”是动词短语,表示经过、行走的意思,后面接上名词“僧”,表示出家人。
- 例句
- 1. 他从小就被教育要像旦过僧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2. 这位老师行事严谨,品德高尚,真是个旦过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旦过僧”与“行走”、“品行高尚”等词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品德、行为规范等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行为端正”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像旦过僧一样,不做坏事。2. 初中生:这位同学的品德真好,简直就是个旦过僧。3. 高中生:成为一个旦过僧,是我努力的目标之一。4.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要努力做到旦过僧的标准,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