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事物的特征、优点或者缺点十分明显,令人难以忽视的情况。
- 例句
- 1. 他的才华在公司中昭彰无疑。2. 这个发现对科学研究具有昭彰的意义。3. 那位歌手的演唱实力昭彰,深受观众喜爱。
- 基本含义
- 明显,显著
- 基本解释
◎ 昭彰 zhāozhāng
[flagrant; evident; clear; manifest] 显而易见;深重;远扬
丑行昭彰
信义昭彰。——唐· 李朝威《柳毅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含有“昭”和“彰”字的成语,如“昭然若揭”、“彰明较著”等,来扩展对于这两个字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昭彰无疑,我们都知道是正确的。2. 初中生:他在班级中的成绩昭彰,是我们的学习榜样。3. 高中生:他的领导能力昭彰,成为了学校学生会主席。4. 大学生:这个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昭彰,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赞扬。
- 故事起源
- 昭彰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破秦,诸侯并起,天下昭彰。”此处用来形容项羽的成就十分显著,不可忽视。后来,昭彰逐渐被用来形容事物的明显、显著之处。
- 英文翻译
1.clear; manifest; evident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昭彰”拆解为“昭”和“彰”两个字,其中,“昭”可以理解为明亮,而“彰”可以理解为明显。通过将两个字的意义结合在一起,帮助记忆“昭彰”的含义为明显、显著。
- 词语结构
- 昭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亦作“ 昭章 ”。1.昭著;显著。亦谓使彰明。《汉书·王莽传上》:“昭章先帝之文功,明著祖宗之令德。”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唐李听神道碑》:“ 听 父子为 唐 名将,其勋业昭彰,故以碑考传,少所差异。” 清 林则徐 《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夫杀人者死,天理昭彰,无论 中国 外夷,一命总须一抵。”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这一对暴发的大总统和副总统,昭彰的报应出现了。”
(2).光耀。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暉丽日月。”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昭章文物,皆摛锦之相连。”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昭彰帝纪,炳蔚人文。”
- 近义词
彰着、彰彰、明显、显着、显然、昭着、分明、鲜明、明晰、明确、较着、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