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托讽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演讲、社交媒体等语境中。它可以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不赞同,同时又不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托讽也可以用于讽刺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等,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 例句
- 1. 他巧妙地运用托讽的手法,让听众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2. 他的评论总是充满了托讽,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
- 基本含义
- 以讽刺、嘲笑等方式掩盖真实意图或表达含蓄的批评。
- 基本解释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托讽感兴趣,可以阅读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喜剧片或社会评论文章。这些作品中常常会运用托讽的手法,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托讽的话语让同学们明白了做人要真诚。2. 初中生:小明的讽刺笑话总是托讽着别人,让人很不舒服。3. 高中生:这篇文章通过托讽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问题。4. 大学生:他的演讲充满了托讽的幽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托相因为托讽而被赶出国门的故事。据说,托相以讽刺的方式表达对国君的建议,结果被国君误解为嘲笑和侮辱。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以讽刺的方式表达意见或批评的行为。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托讽”与“偷风”的发音相联想。偷风可以理解为隐藏真实意图,而“托讽”也是通过讽刺的方式掩盖真实意图。
- 词语结构
- 成语“托讽”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 托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托意为掩盖、假借,讽意为讽刺、嘲笑。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讽刺或嘲笑的方式,掩盖真实意图或表达含蓄的批评。通常,使用托讽的人会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在讽刺或嘲笑的背后,以达到让人思考或警示他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