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名义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视实际情况的人或事物。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些官员只顾名义而不顾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行为只是为了维护表面形象而不关心真相的做法。
- 例句
- 1. 他只是名义上的领导,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实权。2. 这个公司的名义上是私人企业,实际上却是政府的控制下。3. 别只看他的名义,要看他的实际行动。
- 反义词
实质、实际
- 基本含义
- 指表面上的名称、头衔或身份,通常与实际情况不符。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2) (形)表面上;形式上(后面多带‘上’)。
[构成]
偏正式:名(义
[例句]
我以共青团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一定提前完成任务。(作宾语)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成语的故事和用法可以帮助加深对名义这个成语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名义相关的成语,如名不副实、名实相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只是名义上的班长,实际上他不负责任。2. 初中生:这家公司名义上是一家私人企业,实际上却是国有企业。3. 高中生:政府官员往往只顾名义,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4. 大学生:这位教授名义上是导师,实际上却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帮助。5. 成年人:政府部门的官员往往只顾名义,而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 故事起源
- 名义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它是根据语言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非常重视名义和身份,因此在使用语言时也会强调名称和头衔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名义并不代表真相,于是形成了这个成语。
- 英文翻译
1.(名称或称号) name
2.(表面上) nominal; titular; in name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名义”与“实际”进行对比来记忆这个成语。名义强调了表面上的称呼或身份,而实际则暗示了真相。可以想象一个人戴着假面具,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名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 词语结构
- 名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名义 míngyì
[name] 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
以革命的名义
◎ 名义 míngyì
(1) [titular]
(2) 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
享有名义上的主权
(3) 有 [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 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
名义首脑
(1).名声与道义。《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 恽敬 《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英豪,激扬权势,独於名义所在,一心专气以必赴之。”
(2).事物的名称和含义;事物立名的含义。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今人多诵《高王观世音经》,而莫能详其名义。” 徐特立 《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 毛主席 对于名义很注意,在 江西 强调说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这把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弄清楚了。”
(3).名分;身分,资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严子陵 ﹞知 光武 为帝胄之英,名义甚正,所以激发其志气,而导之以除兇剪逆。”《明史·太祖纪赞》:“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 老舍 《善人》:“ 穆女士 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个名义,不给钱也满下得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贴在甲板上。”
(4).形式,表面。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扫荡报》本来是复兴社的机关报,但在名义上是属于行营政训处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义上虽说是一个市镇,而居民却不到一百家。”
- 近义词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