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指诏书。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喜雨》:“遥闻争诵十行詔,无异亲巡六尺舆。”参见“ 十行 ”。
- 基本含义
- 指官方发布的规章制度或政策。
- 详细解释
- 十行诏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官方行政命令,是指由朝廷发布的规章制度或政策。这些命令通常由皇帝亲自批示,并派遣官员将其传达给地方政府或百姓。十行诏一词中的“十行”表示命令的内容通常有十条以上。
- 使用场景
- 十行诏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官方发布的制度或政策,尤其是具有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命令。常用于描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发布的规定性文件。
- 故事起源
- 《汉书·律历志》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汉武帝时期,有一次皇帝下令制定了十条规定,称之为“十行”。此后,这种行政命令的形式被后世所继承,并逐渐演变为成语“十行诏”。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十行”和“诏”两个成分组成。
- 例句
- 1. 政府发布了一份十行诏,要求各部门加强环保工作。2. 这个企业按照十行诏的要求进行了内部整改。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十行诏”与官方发布的规章制度联系起来,想象皇帝亲自批示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和命令发布方式,以及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官方文件和政策名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下来的十行诏说要准时上课,不迟到。2. 初中生:政府发布的十行诏要求市民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3. 高中生:校长发布了一份十行诏,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得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