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 基本含义
- 平静而清晰
- 详细解释
- 平朔是指事物平稳而清晰的样子。形容水面平静无波,或者形容思维清晰明了,没有困惑和犹豫。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水面、天空或者思维状态的平静和清晰。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心境平和,没有烦躁和纷乱。
- 故事起源
- 平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僖公十二年》一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朔的人,他的性格平和,智慧过人,思维清晰。后来,人们就用“平朔”来形容清晰而平静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平朔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湖面平朔,如镜一般。2. 他的思维清晰,言辞简明,总是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平朔”想象成一个平静而清晰的湖面,或者想象一个思维清晰的人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平朔相关的成语,如“平步青云”、“平心静气”等,以扩展你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湖面上的水平朔,像一面镜子。2. 初中生:他的思维清晰,总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3. 高中生:考试时保持平朔的心境,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