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涂改。《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駮正违失。詔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牛僧孺》:“公赴举之秋,尝投贄於 刘补闕 禹锡 ,对客展卷,飞笔涂窜其文。” 清 赵翼 《古吏部尚书汪文端公》诗:“初犹不中程,涂窜至三两。”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动狂乱无序,没有规律可循。
- 详细解释
- 涂窜形容人的行为杂乱无章、没有条理,毫无规律可循。形容人的思维混乱,行动不可捉摸。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无序、无法预测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混乱,行为反复无常。
- 故事起源
- 涂窜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一回。故事中,孙悟空与牛魔王在斗法之时,孙悟空的身法灵活敏捷,不断变换姿势,忽而上窜忽而下跳,忽而左闪忽而右窜,使得牛魔王无法捉摸他的行踪。后来,人们用“涂窜”来形容行动狂乱无序、毫无规律可循的情况。
- 词语结构
- 涂窜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例句
- 1. 他的行为一直涂窜,让人难以捉摸。2. 这个项目的进展非常涂窜,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涂窜的发音与“窜”字的发音相结合进行记忆。同时,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房间里疯狂地涂抹墙壁,行为杂乱无序,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行为无序、杂乱相关的成语,如“乱七八糟”、“无章法可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在操场上涂窜着跑,让老师都追不上他。2. 小学生:他的书包里东西都涂窜在一起,找东西都找不到。3. 初中生:这个人说话涂窜不堪,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又说那个。4. 高中生:考试前夜,他的学习状态涂窜不定,无法集中精力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