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都鄙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行或行为非常恶劣,受到他人的普遍鄙视。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言行举止不得体,不受他人欢迎的情况。
- 例句
- 1. 他的言行举止都鄙,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2. 这个人的品行真是太差了,简直都鄙至极。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品行低劣,深受鄙视。
- 基本解释
(1). 周 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 郑玄 注:“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 孙诒让 正义:“凡公卿大夫贵戚有功德,得世禄者,皆颁邑以为其禄,是谓采邑;在王子弟无官者,虽无禄,而得以恩泽食邑。”
(2).京城和边邑。《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产 使都鄙有章。” 杜预 注:“国都及边鄙。”《国语·吴语》:“天夺吾食,都鄙荐饥。” 韦昭 注:“都,国也,鄙,边邑也。”借指全国。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张元方权发遣府界提点》:“然朝廷置使以纠察政刑,则与诸道比。盖所以详治都鄙,而仪刑四方,不可不慎也。”
(3).美好和丑陋。《文选·马融<长笛赋>》:“是以尊卑都鄙,贤愚勇惧。”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 子都 ,世之美好者;鄙,陋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贫富相耀,都鄙相惊,贵贱相形,愚智相倾。”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成语,可以查阅相关的成语词典或者阅读成语故事,深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太不好了,我们都鄙视他。2. 初中生:那个同学整天捣乱,大家都鄙视他。3. 高中生:他的品行太差,同学们都鄙视他。4. 大学生:这个人的行为真是太可恶了,大家都鄙视他。5. 成年人:他的行为举止太不得体了,我们都鄙视他。
- 故事起源
- 都鄙最早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的权谋手段被人们所鄙视。据说,李斯曾经提出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烧毁了很多古代文献,杀害了许多儒家学者。因为这些行为,李斯被人们视为愚蠢和邪恶的代表,成为了鄙视的对象。从此,都鄙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低劣,深受鄙视。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都鄙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品行非常低劣,被所有人都鄙视和轻蔑的场景,将这个形象与都鄙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
- 词语结构
- 都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都和鄙都是形容词,都鄙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的品行低劣,深受鄙视。
- 详细解释
- 都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都指全部,鄙指轻视、鄙视。都鄙形容一个人的品行、行为等非常低劣,深受他人的鄙视和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