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景物凄凉、萧条,也可以用来比喻人们在困境中无助、无能为力的样子。
- 例句
- 1. 冬天的寒木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2. 在经历了一场失败后,他的生活变得像寒木一样萧条。
- 基本含义
- 指树木在严寒冬季没有叶子,显得凋敝。
- 基本解释
(1).耐寒不凋的树木,多指松柏之类。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五十》:“是以迅风陵雨,不谬晨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 刘孝标 注:“夫冒霜雪而松柏不凋,此由是坚实之性也。”《南齐书·孝义传赞》:“孝为行首,义实因心。白华秉节,寒木齐心。” 宋 朱熹 《伏读云台壁间秘阁郎中盘谷传丈题诗辄次元韵呈诸同游》:“只有空山无岁月,倚天寒木但苍然。”
(2).泛指寒天的树木。 南朝 梁简文帝 《登城诗》:“靡靡见虚烟,森森视寒木。” 唐 寇泚 《度涂山》诗:“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
(3).指木柴。 唐 顾况 《焙茶坞》诗:“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寒木相关的成语,例如“寒蝉凄切”,“寒蝉效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冬天的时候,树上的寒木没有叶子,看起来很凄凉。2. 初中生:经历了一场失败后,他的心情像是寒木一样凋零。3. 高中生:在寒冬中,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是一片寒木的景象。4. 大学生:他的梦想破灭后,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一棵寒木,无助而凄凉。
- 故事起源
- 寒木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酷吏列传》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齐国有一位官员叫魏冉,他贪污受贿,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后来,魏冉被贬到了一个寒冷的地方,他被贬下来的时候正值冬季,看到路边的树木凋零,他感到非常悲伤。这个故事中的寒木形容了魏冉贬官后的凄凉景象,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寒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寒木的形象,想象冬天的树木凋零的景象,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寒木是由“寒”和“木”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寒指冬季的严寒,木指树木。寒木形容树木在严寒的冬季没有叶子,显得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