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抒发怨愤。 汉 蔡邕 《瞽师赋》:“抚长笛以攄愤兮,气轰鍠而横飞。” 宋 李纲 《论建中兴之功札子》:“获观陛下恢復中原,攄愤千古,志愿毕矣。”《天讨·观鲁<山东讨满洲檄>》:“然亡国之民,动触忌讳,遗老无所攄愤,假託神怪,以寓光復之思,于此可见矣。”
- 基本含义
- 摅愤是指发泄怒气、宣泄愤怒之意。
- 详细解释
- 摅愤一词由“摅”和“愤”两个字组成。摅意为发泄、宣泄,愤意为愤怒、怨愤。摅愤一词表达了人们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受到委屈时,通过发泄愤怒来舒缓情绪的意思。
- 使用场景
- 摅愤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通过发泄怒气来缓解内心的愤怒情绪。可以用于各种生活场景,如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被人冤枉时等。
- 故事起源
- 摅愤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并没有具体的故事起源。
- 词语结构
- 摅愤为动宾结构,由“摅”和“愤”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遭受了很多不公平对待,于是选择了摅愤来宣泄自己的怒气。2. 当他听到那个冤枉的指控时,内心充满了愤怒,他需要摅愤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摅愤记忆为“宣泄怒气”的意思,将“摅”记忆为“宣泄”,将“愤”记忆为“愤怒”,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摧枯拉朽”、“发泄牢骚”等,来拓展对表达情绪的词语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摅愤地大喊了一声,因为他觉得老师对他不公平。2. 初中生:她摅愤地砸了书桌一下,因为她觉得同学们对她的态度很不友好。3. 高中生:他摅愤地向校长投诉了老师的不公平行为,希望能得到公正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