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三月三的词语解释
三月三的意思
拼音:sān yuè sān    
基本解释

三月三 - 简介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这天人们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家家户户晚上要在房间里放鞭炮炸鬼。

三月三,也是传说中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因此又称“王母娘娘千秋节”。[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日子逐渐演变成祀神活动。

传说

农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农历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农历三月三,在历史传说中是黄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具茨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绵延至今。

习俗

汉族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在江汉流域,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将新鲜荠菜花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与鸡蛋等一起煮。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诗文中的“地米菜”即是地(荠)菜,传说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不仅可以驱鬼保平安,还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畲族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据悉,畲族的“乌饭节”源于一名畲族将军带领畲民起义,反抗唐统治者的一场斗争。而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

畲族三月三歌会也十分著名。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 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壮族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三月三歌墟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侗族

“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后人统一为“播种节”。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专心一意的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

如今的“三月三”节已成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交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

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这也象征着把田里的害虫都吃掉,期盼当年获得丰收。后来,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变为布依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同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

瑶族

瑶族的“三月三”,又叫“干巴节”。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为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则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瑶族同胞们虽然不再上山狩猎捕兽,但每到过“三月三”时,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休息一天,妇女们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或者搞其它娱乐活动,而姑娘小伙们则相约到寨子边的山坡上树林里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在土寨苗乡,有一种习俗,叫“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日,家家户户做蒿子粑粑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其它相关

始于汉代的“三月三”庙会

“三月三”庙会是江都古镇仙女庙的传统“节目”。

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的时节,这一天,当街西斑带河上一弯纤细的月牙儿悄悄落下,镇东那株苍老的榆树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小镇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地热闹起来。

太阳渐渐升起,居高临下观望:身着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从四面八方向镇上汇拢,继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庙场。大街小巷,爆竹纷飞,锣鼓喧闹,到处是节日的欢声……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庙(当时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一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化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人,也有乘车赶来的,那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街中,诸种土产杂陈其间。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嗽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听得见。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一片伽蓝香气。

行香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起程了。只听锣鼓喧天,鞭炮震响。“马匹”(充神马的人)赤着上身,穿红裤,脸涂花纹,口中横衔一枝长铁签(代马嚼口),手执四五尺长的铁棍,在神前跪拜踊跃,挥舞开道。其后是香火队,信徒们背着香袋,手执香火,排成4 行,徐徐而行。只见烟雾缭绕,缥缈弥漫,如入仙境一般。紧随香火队之后是鼓乐队,乐师身穿青衫,腰束黄带,手执鼓、拔、笙、箫、弦子、二胡等乐器,演奏乐曲。接下来,是人数最多的化妆的歌舞队,各种歌舞争奇斗胜,美不胜收。

耍木头人戏的则靠一根扁担,扛着一个小台子,周围有布挡,上面挂有一排排尺把长的小木偶,台前挂有一个小布帘,艺人在布挡下面一手牵引线,一手敲大锣,嘴里唱着台词,台上的小木偶就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什么《猪八戒招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净、末、丑和文场、武场于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队伍最后的,是那些逢大难不死的劫后余生者,他们身穿大红囚衣,口里喃喃念语,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谢神明恩宠,祈祷保佑平安。行香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行一程停一阵,停一阵行一程,缓缓地绕镇一周后再折回龙王庙,这时已是红日偏西……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十里方圆,处处是货摊,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从正月起,外地商贾和手工业者,即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乡八镇涌向仙女庙,其中有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农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窑货”和“水鲜”,窑货即宜兴一带的大缸、砂锅、绿瓮、锅碗瓢盆等,水鲜则是宝应一带的藕、荸荠,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称为窑货集和水鲜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机布,也倍受欢迎。赶集的人几乎个个都拿着购来的物件,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崭新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三月三”龙王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心组织、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庙会。其时,南京的、苏州的、上海的、扬州的、江都本县的商贾、群众云集江都镇十几条大街上,有来卖货的,有来买物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来采风的,还有来谈对象相亲的,真是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后延续三天。

集市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入口的粮油、糕点、水果、土产;穿着的裙衫、衣裤;农用的,抽水机,拖拉机、化肥、农药;家用的,家具、炊具、电器、化妆品……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门货,样样能买到。

入夜,节日的江都镇别是一番风景。所有的文化场所灯彩通明,锣鼓喧天,茶座、剧场、舞场、溜冰场、游乐场、公园到处是;扬剧、淮剧、黄梅戏,有名的剧团、红的角儿纷纷登台,联袂演出。

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联系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说每次庙会都使江都人开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结交了朋友,都使江都这个千年古镇名声远播。

三月三情人节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宜丰潭山“三月三”传统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基本含义
指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
详细解释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祈福、赛龙舟等。同时,三月三也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人们会踏青、郊游、欢庆春天的到来。
使用场景
三月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气息浓厚、人们活动频繁的场景。也可以用来指代特定的节日,如“庆祝三月三”。
故事起源
三月三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祖活动。古人认为三月是阳气初盛的时候,是祭祖的好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月三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
词语结构
三月三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词组成的成语,具有重复的意味。
例句
1. 今天是三月三,我们一家人一起去踏青。2. 三月三的时候,我们会举行龙舟比赛。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三月三”的发音与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包括其他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是三月三,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园踏青。2. 初中生:三月三的时候,我们学校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3. 高中生: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祭祖、赛龙舟等。4. 大学生:三月三是一个欢庆春天到来的节日,我们会组织郊游和庆祝活动。
(0)
诗文中出现“三月三”的诗词

使东川.望驿台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0)

喜春来

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

杏烧红,桃剪锦,草拖蓝。三月三。和气盛东南。

(0)

观竞渡

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綵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0)

上巳临川道中

二月六夜春水生,陆子初有临川行。

溪深桥断不得渡,城近卧闻吹角声。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府。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如今自怜还自笑,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

五更攲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

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

(0)

春词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

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捲绣帘。

(0)

杂曲歌辞.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