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伐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破坏知识和人才的行为。可以用于讽刺那些不重视知识和人才的人,或者用于批评那些破坏知识和人才的行为。
- 例句
- 1. 这些行为伐枳了我们国家的人才资源。2. 不重视教育就是在伐枳未来的发展。
- 基本含义
- 伐枳是指砍伐果树,比喻毁坏人才、破坏知识。
- 基本解释
《后汉书·岑彭传》:“﹝ 岑熙 ﹞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 岑君 伐之;我有蟊贼, 岑君 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唐 张说 《相州冬日早衙》:“除苛囹圄息,伐枳吏人宽。”《金石萃编·唐张允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知识和人才相关的成语,如“狼奔豕突”、“亡羊补牢”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不好好学习,就像是在伐枳自己的未来。2. 初中生: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伐枳整个社会的进步。3. 高中生: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重视教育的现象,这种行为就是在伐枳国家的发展。
- 故事起源
- 伐枳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则故事。相传,孔子在鲁国时,有一天他看到有人正在砍伐果树,他对这个行为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就对旁边的人说:“这就像是伐枳一样,破坏了知识和人才。”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为了成语“伐枳”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成语“伐枳”。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斧头砍伐果树,同时砍掉了知识和人才,形成了伐枳这个成语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伐枳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伐”和名词“枳”组成。
- 详细解释
- 伐枳的意思是砍伐果树,枳指的是一种果树。这个成语比喻毁坏人才、破坏知识。在古代,果树代表着知识和人才,伐枳就是指毁坏知识和人才。这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破坏知识和人才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