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回视;转眼而看。《庄子·山木》:“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 成玄英 疏:“ 颜生 既见 仲尼 击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视 仲尼 。” 林云铭 注:“端拱,则头容直矣,不能瞠视,故转其睛,而还视之也。”
- 基本含义
- 指人行事正义,有良知,能够认清是非曲直。
- 详细解释
- 还目是由“还”和“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还”表示归还、回归的意思,“目”表示眼睛。合在一起,表示人能够回归正道,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被迷惑,能够正确看待事物,辨别是非曲直。
- 使用场景
- 还目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能够正确判断和辨别是非曲直的情况。可以用来表扬有良知、正直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迷失了方向、看不清事实的人。
-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一个关于还目的故事。故事中,齐国大夫子贡去见宣公,宣公问他对齐国的政治有何建议。子贡回答说:“臣有所见:臣闻王之宰臣,义不背负,而能正其目,使之能还。”这段话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宰臣应该有正直的品德和正确的判断力,能够引导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
- 词语结构
- 还目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还”作为动词,表示归还、回归的意思;“目”作为宾语,表示眼睛。
- 例句
- 1. 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总能够还目辨是非。2. 她是个正直的人,她的行为总是能够还目。3. 这个政府官员不贪污受贿,一直还目,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还目”拆分成两个部分记忆。其中,“还”可以联想到归还、回归的意思;而“目”可以联想到眼睛。通过将这两个部分联想起来,可以记住还目的基本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了解其他与品德、正直相关的成语,例如“目瞪口呆”、“目不转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要还目辨是非。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还目辨是非,不受不良影响。3. 高中生: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我们要能够还目辨是非,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