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向官府交纳谷物。《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唐 孔颖达 疏:“待秋收,然后取民新穀,以纳官也。”
(2).捐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乃知道士之纳官,皆为琴也。”
(3).授官。《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 韦昭 注:“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官,一本作“ 宦 ”。
- 基本含义
- 接纳官员,指被任命为官或录用为官员。
- 详细解释
- 纳官是指接纳官员,表示被任命为官或录用为官员。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某人被选拔或被任命为官员,表示对其能力和品德的认可。
- 使用场景
- 纳官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被选拔或被任命为官员的情况。可以用于政府官员的选拔、企业职位的录用等场景。
- 故事起源
- 纳官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古代,官员的选拔和录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官员的能力和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民众的福祉。因此,当某人被选拔或被录用为官员时,人们就会使用纳官这个成语来表示对其能力和品德的认可。
- 词语结构
- 纳官这个成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纳和官。纳表示接纳、收纳的意思,官表示官员、官职的意思。
- 例句
- 1. 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很快就被纳官了。2. 这位年轻人才华出众,被纳官后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纳官联想为“纳贤之官”。纳表示接纳、收纳,贤表示贤才、人才,之表示的是连接的关系,官表示官员、官职。通过将纳官理解为“纳贤之官”,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官制和官员选拔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官员的选拔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写字很好,将来可能会纳官。2. 初中生:我在学校的辩论比赛中表现出色,被评为优秀辩手,有望纳官。3. 高中生:我参加了学校的学生会竞选,经过同学们的支持,成功纳官。4. 大学生:我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公司决定纳我为正式员工。5. 成年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被政府纳官,成为一名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