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枯臞一词常用于文学评论或者对作品、言辞进行批评时,用以指出其干瘪、缺乏生气和趣味性。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辞乏味,无法吸引人的注意力。
- 例句
- 1. 这篇文章写得太枯臞了,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2. 他的演讲一直以来都是枯臞乏味的,没人愿意听。3. 这本小说的情节枯臞无味,读起来毫无趣味。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干瘪、贫乏,没有生气或趣味。
- 基本解释
(1).干瘦。多形容人体。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二:“ 长安 二三公,髮白形枯臞。”
(2).喻学养不足。 清 龚自珍 《四先生功令文序》:“其为人也惇博而愈夷,其文从容而清明,使枯臞之士,习之而知体裁,望之而有不敢易视先达之志。”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学评论相关的成语,如“文不对题”、“言之凿凿”等,来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故事书的内容太枯臞了,我一点也不感兴趣。2. 初中生:老师的讲解方式太枯臞了,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3. 高中生:我觉得这篇论文的内容太枯臞了,需要更多的观点和论证才能吸引读者。4. 大学生:这本小说的情节太枯臞了,作者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故事起源
- 枯臞的起源尚无明确的故事或典故,但它的用法和意义在古代文学中已经出现。这个成语的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评,以及对于言辞干瘪、无趣的批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干瘪的树枝上挂着一个无味的果子,来形象地表示枯臞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枯臞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枯”表示干燥、贫乏,而“臞”表示枯瘦、贫乏。
- 详细解释
- 枯臞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表示言辞或文章贫乏乏味,缺乏生气和趣味性。它常用来形容文笔干燥、枯燥无味,或者指人的言辞贫乏、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