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犯错的人在被发现或被指责后,低头认罪,承认错误,表示悔过的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在面对困难、压力或不公正待遇时,顺从、妥协或退让。
- 例句
- 1. 他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后,毫不犹豫地低头服匿。2. 面对领导的批评,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选择了服匿。
- 基本含义
- 服从、顺从、低头认罪。
- 基本解释
(1).盛酒器。《汉书·苏武传》:“三岁餘,王病,赐 武 马畜服匿穹庐。”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晋灼 曰:‘ 河 东北界人呼小石甖受二斗所曰服匿。’”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服匿》:“《齐杂记》云: 竟陵王 子良 得古器,小口方腹底平,可著六七升,以示秘书丞 陆澄之 。 澄之 曰:‘此名服匿……盖东夷之谓服席,即北狄之谓服匿者也。’”
(2).指旃帐。《汉书·苏武传》:“服匿。”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服匿如小旃帐。”后因亦以“服匿”称旃帐。 宋 范成大 《卢沟》诗:“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軺车放鴈时。” 清 恽敬 《游翠微峰记二》:“洞之南,石山相倚如服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务使珍珠帐捲,服匿庐空。”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服匿”相关的成语,如“服输”、“服气”等,来拓展对于服从、顺从等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犯错了,老师批评我后,我低头服匿。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输了,虽然心里不服气,但还是低头服匿。3. 高中生:面对老师的批评,他没有找借口,而是选择了服匿。
- 故事起源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楚国大夫贾生因反对楚怀王的错误政策,被怀王怀疑叛变。贾生虽然无辜,但为了保全性命,他选择了服从、顺从的态度,低头认罪,以示悔过。这个故事中的“服匿”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服匿”与低头认罪、承认错误的场景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因为犯错而低头承认错误的情景,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结合,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动词“服”和动词“匿”组成。
- 详细解释
- 服匿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服”意为服从,顺从;“匿”意为隐藏,隐瞒。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对错误或罪行进行承认和认罪,表示顺服和服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