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双方意见对立,不肯相让的情况,尤其是在争论、辩论、交涉等场合。
- 例句
- 1. 在这次会议上,双方代表固执己见,形成了桧楫的局面。2. 他们两个人从小就是桧楫,争吵不断。
- 基本含义
- 指对立的两种立场或观点,相互对立,互不相让。
- 基本解释
亦作“ 檜檝 ”。1.桧木作的船桨。《诗·卫风·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2).借指舟船。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此檜檝而方远,彼松舟而未闲。” 唐 李颀 《送东阳王太守》诗:“檜楫今何去,星郎出守时。”
-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等,拓展词汇量。2. 学习相关的成语故事,了解其起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朋友在选班长的问题上意见不合,我们的意见真是桧楫。2. 初中生:班级同学对校服颜色的选择产生了分歧,形成了桧楫的局面。3. 高中生:在班级讨论活动方案时,同学们意见不统一,出现了桧楫的情况。4. 大学生:同学们在选修课程上存在分歧,导致了桧楫的出现。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使者到楚国讨要欠款,楚国的宰相张子枫不肯给钱。齐国使者非常气愤,便用手指着楚国宰相,说:“你看看,这是一根桧楫,它在水中左右摇摆,却永远不会相互妥协。”此后,人们就用“桧楫”来形容相互对立、互不相让的局面。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记忆这个成语:1. 想象两根木桩相互对立,不肯相让的形象。2. 将“桧楫”与“争执”、“对立”等词语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桧”和“楫”。
- 详细解释
- 桧楫,古代船上的两根木桩,用来撑船。比喻相互对立的两种意见或立场,互不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