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轺车上的一种旗。亦指代车子。 唐 李乂 《招谕有怀赠同行人》诗:“愿接軺旆尘,联翩东北騖。”
- 基本含义
- 指车马行进的旗帜和车轮
- 详细解释
- 轺旆是古代车马行进时挂在车上的旗帜和车轮的合称。它们象征着车马的威严和威力。成语“轺旆”用来形容人物的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物的威风凛凛、威势非凡的场合,特别是形容官员、将领等有威望的人物。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在车上装饰轺旆,准备出征。当时,车旁有人劝他不要出征,而是好好修养。公子纠却回答说:“轺旆之车,不可不修也。”意思是说车马行进时的旗帜和车轮是必须要修饰的,以显示威风。这个故事就是成语“轺旆”来源之一。
- 词语结构
- 主语+轺旆
- 例句
- 1. 他身披轺旆,威风凛凛地走进了会场。2. 这位将军临风而立,身上的轺旆展现着他的威严。3. 那位官员一身轺旆,让人望而生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轺旆”。可以想象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站在装饰华丽的马车上,马车上插满了旗帜,并且车轮闪闪发光,展现出威严的气势。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车水马龙”、“旗开得胜”等,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看到一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轺旆车在街上行驶。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轺旆般的威势让对手望而生畏。3. 高中生:这位校长身穿轺旆,气势非凡地走进了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