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惊惧惶惑。《史记·晋世家》:“ 梁伯 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曰:‘ 秦 寇至。’民恐惑, 秦 竟灭之。”
- 基本含义
- 恐惑指的是恐惧和困惑,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复杂的情况时既害怕又迷茫的心情。
- 详细解释
- 恐惑是由“恐”和“惑”两个字组成的,表示人们在遇到困难或复杂情况时,既感到害怕,又感到困惑和迷茫。这种心情常常出现在人们面对未知的情况或在做重要决策时。
- 使用场景
- 恐惑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遇到困难或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心情。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内心状况,也可以用来描述整个社会或团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 故事起源
- 恐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说的一句话:“恐惑而问。”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一章,孔子在这个章节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曾子则表示自己对学习的迷茫和困惑。后来,恐惑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困惑。
- 词语结构
- 恐惑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词的结构,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复杂情况时的心情。
- 例句
- 1. 面对职业选择,他感到恐惑不已,不知道应该做出什么决定。2. 学习新的科目对于初学者来说常常是一种恐惑的经历。3. 在新的环境中,他感到恐惑和不安,不知道该如何适应。
- 记忆技巧
- 为了记忆恐惑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恐和惑。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感到恐惧和困惑的情景,用这种情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情感和心理状态相关的成语,例如“忧心忡忡”、“喜出望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前的最后一天,小明感到恐惑,不知道该复习哪些知识点。2. 初中生:转学到新的学校后,小红感到恐惑,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相处。3. 高中生:面对未来的选择,小王感到恐惑,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专业。4. 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小张感到恐惑,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