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bì jūn sān shè ㄅㄧˋ ㄐㄩㄣ ㄙㄢ ㄕㄜˋ
避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楚子 饗之,曰:‘公子若反 晋国 ,则何以报不穀?’……﹝ 重耳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 子犯 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 楚 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杜预 注:“一舍,三十里。初, 楚子 云:‘若反国何以报我?’故以退三舍为报。”后以“避君三舍”、“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 宋 刘克庄 《题蔡炷主簿诗卷》诗:“放子一头嗟我老,避君三舍与之平。” 邢院生 《叛女》十七:“但是笑声过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为那个 夕佳轩主 总是不冷不热,避军三舍,实在令人恼火。”亦省作“ 避三舍 ”。 宋 王十朋 《除馆职谢宰相启》:“某性资愚钝,术业空踈,避三舍於广场,屡闻笔砚;终一星於太学,始脱虀盐。” 元 姚燧 《赵温甫自汴托人求诗》诗:“定将餘有易所无,莫畏先声避三舍。”
- 基本含义
- 避开君主三丈的距离,形容对君主极为敬畏,保持适当的距离。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上级、权威人物或者重要人物的敬畏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种权力或者力量的敬畏。可以用在工作场合、学校、社交场合等各种场景中。
- 故事起源
- 避君三舍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礼仪。在古代,君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普通人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表达对君主的敬畏之情。这个规定在宫廷中非常严格,违反者可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避君三舍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体现了对君主的尊重和敬畏。
- 词语结构
- 避君三舍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避”表示避开、回避;“君”表示君主、统治者;“三舍”表示三丈的距离。
- 例句
- 1. 在公司里,我们要遵守避君三舍的原则,不过度接近上级。2. 学生们要遵守避君三舍的规定,不得随意接近老师。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记忆避君三舍这个成语:1. 将“避”字和“君”字联想起来,想象自己在避开君主的情景。2. 将“三舍”与“三丈”联想起来,想象自己保持三丈的距离。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宫廷礼仪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宫廷礼仪的知识,了解古代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宫廷中的各种礼仪规定。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避君三舍的规定,不得随意接近校长。2. 初中生:在学校里,我们要遵守避君三舍的原则,保持适当的距离。3. 高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避君三舍的要求,不过度接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