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冥顽多用于形容某人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或指导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固执态度。
- 例句
- 1. 他对别人的建议总是充耳不闻,真是冥顽不灵。2. 这位领导冥顽不化,不肯接受新的管理理念。
- 基本含义
- 形容思想顽固,不肯听劝。
- 基本解释
[释义]
(形)〈书〉昏庸顽钝。
[构成]
并列式:冥+顽
[例句]
冥顽不灵。(作状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史记中的平津侯故事,了解冥顽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冥顽的状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听老师的话,真是冥顽不灵。2. 初中生:我劝他不要再玩手机了,但他还是冥顽地不听。3. 高中生:他对于考试备考一点也不认真,真是太冥顽了。4. 大学生:他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非常固执,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真是冥顽不化。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津侯列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平津侯因为冥顽固执,不听劝告而最终导致了齐国的覆灭。这个故事成为了“冥顽”成语的来源。
- 英文翻译
1.[书] (昏庸顽钝) thickheaded; stupid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冥顽”拆分为“冥”和“顽”,并联想到黑暗和固执。可以用黑暗的形象来表示不愿接受他人意见的固执态度。
- 词语结构
- 冥顽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冥顽 míngwán
[dull;stupid;thickheaded] 昏庸顽钝;愚钝无知
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韩愈《祭鳄鱼文》
(1).愚昧顽固。 唐 韩愈 《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 明 宋濂 《西天僧禅师诰》:“冥顽而怙恶者,尔推报应之説以导之。”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一讲:“惜乎尚有冥顽不化之人,此亦实在无可如何!”
(2).指愚昧顽固的人。 清 赵翼 《六哀·故公相阿文成公》诗:“幕府一握手,商略诛冥顽。” 董必武 《观坠机尸影》诗:“无情歷史车轮转,轧出冥顽貉一丘。”
(3).谦词。愚钝。 宋 苏轼 《状提举玉局观谢表》:“而臣独在幽远,最为冥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绩女》:“如不以冥顽见弃,俾得一阔眼界,下愿已足。”
(4).指无意识,无知无识。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盖木有生性,较飞潜之物,特未脱根於地耳,不如金石之冥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