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1).佛教戒师向僧徒说戒时的用具,两块长方形小木,一仰一俯,仰木在下稍大,用俯木敲击发声。《百丈清规·沙弥得度》:“设戒师座几,与住持分手,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
(2).见“ 戒方 ”。
- 基本含义
- 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教,以使其遵守规章制度,端正行为。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教师、父母或其他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严格教育、纪律要求等方面,以期使学生端正行为,遵守规章制度。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在古代,老师或父母常常会用尺子教育学生或子女,以期使他们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端正行为。
- 词语结构
- 戒尺是一个动宾短语,表示主体对客体进行教育和管教。
- 例句
- 1. 他的父母对他非常严格,经常用戒尺教育他。2. 老师用戒尺教育学生,使他们遵守纪律。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戒尺”两个字形象地联想成老师用尺子教育学生的场景。2. 可以将“戒尺”与严格教育、纪律要求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记忆链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教育、纪律有关的成语,如“严师如父”、“以身作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戒尺教育我们要遵守校规。2. 初中生:老师拿起戒尺,严肃地对我们说要端正态度。3. 高中生:老师用戒尺教育我们要严守考场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