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忧思郁结。 晋 成公绥 《啸赋》:“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緜。”
(2).指思虑郁结,渴求启发。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於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
- 基本含义
- 形容内心激动、愤慨难平。
- 详细解释
- 悱愤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内心激动、愤慨难平的情感。它通常表示对不公正、不合理或不公平的事情感到极度愤慨,内心充满了无法平息的怒火和悲愤之情。
- 使用场景
- 悱愤一词多用于描述对社会不公、不正义现象的愤怒和悲愤之情。它可以用来形容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欺骗、冤枉或不公正的行为时,内心激动、愤慨不平的情感。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而感到悱愤;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悱愤来形容主人公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 故事起源
- 悱愤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形容王莽的政治行为引起人们的愤怒和不满。后来,悱愤逐渐被用来形容广泛的社会现象,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悱愤由两个汉字组成,悱和愤。悱为形容词,表示内心激动、愤慨;愤为动词,表示愤怒、激愤。
- 例句
- 1.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悱愤难平。2. 面对社会不公,他充满了悱愤之情。3. 这个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悱愤和抗议。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悱愤这个成语。可以将悱愤联想为“非常愤怒”,形象地表示内心激动、愤慨难平的情感。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悱愤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等,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小动物被欺负,我感到悱愤不平。2. 初中生:面对班级不公平的评价,我内心悱愤难平。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让我充满了悱愤之情。4. 大学生:看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我对社会感到悱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