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读写能力。
- 例句
- 1. 他从小就识丁,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欣赏水平。2. 这位作家非常有才华,不仅识丁,还能写出优美的诗歌。
- 基本含义
- 识别字形和字义的能力
- 基本解释
《旧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以“识丁”指识字。《元史·许有壬传》:“或懵不能识丁矣。”一説“丁”乃“个”之形误,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讹作“丁”。
- 延伸学习
- 除了识丁,还可以学习其他成语和汉字,提高对汉字的认知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从小就开始识丁,现在能够读很多的书了。2. 初中生:学习汉字是识丁的基础,要多多练习。3. 高中生:识丁对于语文考试很重要,要注重字义的理解。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识丁能力,能够进行专业的阅读和写作。
- 故事起源
- 据传,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古代中国的教育有关。古代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读写能力,因此识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能力。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识别汉字的重要性。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识丁”与“识别汉字”的意思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认识汉字时像是在识别丁形的字。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动词“识”表示动作,宾语“丁”表示汉字。
- 详细解释
- 识丁是指识别汉字的能力,包括认识字形和理解字义的能力。这个成语比喻对文字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