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 lián ér bù guì ㄌㄧㄢˊ ㄦˊ ㄅㄨˋ ㄍㄨㄟˋ
廉而不刿(廉而不劌)
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礼记·聘义》:“廉而不劌,义也。” 孔颖达 疏:“廉,稜也;劌,伤也。言玉体虽有廉稜而不伤割於物,人有义者亦能断割而不伤物,故云义也。”《老子》:“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廉洁正直,不会被贪污腐败的诱惑所动摇。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官员、干部等公职人员廉洁自律,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 故事起源
- 成语“廉而不刿”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曾被任命为丞相,但他担心自己不能经受住贪污腐败的考验,于是向刘邦请辞。刘邦非常欣赏司马相如的廉洁正直,拒绝了他的辞呈并对他说:“你是一个廉洁正直的人,你不会被贪污腐败所动摇。”从此,人们用“廉而不刿”来形容一个人的廉洁正直。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廉”和“刿”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位廉而不刿的官员,从不接受贿赂。2. 这个公司的领导廉而不刿,对于贪污行为绝不姑息。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廉洁”和“不受诱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一个诱惑的陷阱前,但他坚守廉洁的原则,不受诱惑,最终成功地避开了陷阱。
- 延伸学习
- 廉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廉而不刿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廉洁正直的高度重视。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价值观,如“忠诚”、“孝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廉而不刿的人,不要作弊。2. 初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该保持廉而不刿的品质,不接受贿赂。3. 高中生: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应该像廉而不刿的官员一样坚守原则,不为所动。4.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我们要以廉而不刿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