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晋 羊祜 任 襄阳 太守,有政绩。后人以其常游 岘山 ,故于 岘山 立碑纪念,称“峴山碑”。《晋书·羊祜传》:“ 襄阳 百姓於 峴山 祜 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 因名为堕泪碑。” 唐 李涉 《过襄阳寄上于司空頔》诗:“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説 峴山 碑。”亦称“ 峴首碑 ”。 唐 李商隐 《泪》诗:“ 湘江 竹上痕无限, 峴首碑 前洒几多。” 明 袁宏道 《又赠朗哉仍用前韵》:“ 铜鞮陌 上穿花出, 峴首碑 前枕石眠。”
- 基本含义
- 指对人物行为或事物特点的极度赞美和歌颂。
- 详细解释
- 岘山碑是中国古代的一座石碑,位于岘山上,因为上面刻有对岘山的赞美之词而得名。成语“岘山碑”借指对人物行为或事物特点的极度赞美和歌颂,形容其优秀非凡。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赞美等场合,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度赞美的情感。
- 故事起源
- 岘山碑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文学家辛弃疾。他在一次登岘山的时候,看到了岘山的壮丽景色,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在岘山上立了一座石碑,上面刻有对岘山的赞美之词。这座石碑就是岘山碑。后来,人们就用“岘山碑”来形容对人物行为或事物特点的极度赞美和歌颂。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岘山”和“碑”两个词组成。
- 例句
- 1. 他的贡献被誉为岘山碑,无人能及。2. 这部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岘山碑。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岘山碑”与对人物或事物的极度赞美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岘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辛弃疾的文学作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妈妈是我心中的岘山碑,她无私关爱我。2. 初中生: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岘山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 高中生: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堪称岘山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