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所宠爱的人。《后汉书·桓帝纪》:“於是旧故恩私,多受封爵。”
(2).犹恩惠,恩宠。 唐 杜甫 《北征》诗:“顾惭恩私被,詔许归蓬蓽。” 宋 欧阳修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 清 赵翼 《六哀诗》之四:“作诗记恩私,长歌以当哭。”
(3).恩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某暂时归省,必当速来,以图后会,岂敢有负恩私,夫人乃説此断头话!”
- 基本含义
- 指忘恩负义,不知感恩的人。
- 详细解释
- 恩私是由“恩”和“私”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恩”表示恩惠、恩德,指对别人的好处或恩情;“私”表示私心、私利,指个人的私欲或私利。恩私指的是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恩私常用于形容那些受到别人帮助或恩惠,却没有回报或没有表示感激之情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忘恩负义、不知感恩的人。
- 故事起源
- 恩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下》一章中。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脩璜的人,他曾经受到孟子的帮助,但后来却忘恩负义,不懂得感恩。孟子对他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知恩图报,而不是像你这样的恩私之人。”从此,恩私成为描述不懂得感恩的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恩私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曾经帮助过我,但现在却对我漠不关心,真是个恩私之人。2. 不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恩私之辈。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恩私的发音与“恩死”进行联想,表示不懂得感恩的人就像是对恩惠置之不理,恩死一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恩私相关的成语,如“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以丰富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我们要懂得感恩,不要成为恩私之人。2. 初中生: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成为恩私之辈。3. 高中生:社会上有些人受到别人的帮助却不回报,这种恩私的行为是不可取的。4. 大学生:大家在学术研究中要互相帮助,不要出现恩私的现象。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恩私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