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利民这个成语经常用于描述政府、组织或个人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或进行活动,旨在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事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 例句
- 1. 政府制定了一项利民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2. 这位企业家以其慷慨捐赠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行为,被誉为利民楷模。
- 基本含义
- 利民是一个四字成语,意思是为了造福人民而采取行动或制定政策。
- 基本解释
(1).有利于民。《逸周书·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颇形於言矣。”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九回:“ 孙洪伊 哼了一声道:‘足下既有伟大的议论,何妨先向总理陈明,俟总理提出会议,果可利国利民,我等无不赞成。’”
(2).古代指工商业者。《商君书·去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説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芻藳之数。” 高亨 注:“靠营取利润以谋生的人,指商人及手工业者。”一说,指从事农业生产者。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齐桓公的其他政绩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读书,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利民的贡献。2. 初中生: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利民,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3. 高中生: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实现教育利民的目标。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利民的贡献。
- 故事起源
- 利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是描述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的政绩。齐桓公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国家的实力。这些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改革土地制度、提倡农业生产等,都是为了利民。
- 记忆技巧
- 你可以将“利民”这个成语与为人民谋福利的概念联系起来。想象一个政府或个人采取行动或制定政策,旨在造福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利民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详细解释
- 利民这个成语由“利”和“民”两个字组成。其中,“利”表示利益、好处,“民”表示人民、百姓。利民的含义是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采取行动或制定政策,以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