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掛幘”。悬挂巾子。意谓遁迹归隐。 唐 刘禹锡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引》:“今方依名山以扬其声,将掛幘於南岳。”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容貌丑陋、不堪入目。
- 详细解释
- 挂帻是指人的面容丑陋、不堪入目。帻指的是古代男子的头巾,挂帻是指头巾垂下来,遮住了面容,暗喻容貌丑陋,不敢示人。
- 使用场景
- 挂帻一般用于形容人的相貌丑陋、难看,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生活潦倒、不幸福,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事物的外表不美观。
- 故事起源
- 关于挂帻的故事并不是很明确。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卷七十三·百官公卿表》中的“挂帻无地”一词中,用来形容官员的贪污腐败。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相貌丑陋。
- 词语结构
- 挂帻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分别是“挂”和“帻”。
- 例句
- 1. 他长得真是挂帻,一点也不好看。2. 这幅画的人物形象挂帻,毫无美感。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挂帻”与“挂着帻巾的人”联系起来,帻巾遮住了他的面容,暗示他的相貌丑陋。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相貌有关的成语,如“面黄肌瘦”、“面如土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长得真是挂帻,就像个小丑一样。2. 初中生:她的外貌真的挂帻,但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3. 高中生:这个电影中的反派角色长得挂帻,让人一看就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