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草拟制书。《新唐书·薛元超传》:“省中有盘石, 道衡 为侍郎时,常据以草制, 元超 每见輒泫然流涕。”《宋史·朱胜非传》:“ 建炎 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草制,辞气严重如平时。” 明 王琼 《双溪杂志》:“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 基本含义
- 形容心理恐惧,疑神疑鬼。
- 详细解释
- 比喻对一切事情都过分警惕,疑心过重,凡事都怀疑有阴谋。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心胆小、多疑。
-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他对敌人的情报非常敏感,但有一次,他听说敌人要来进攻,却把自己的家门紧闭,连自家的门都不敢出。他的邻居看到后,笑话他说:“你不是说敌人要来进攻吗,怎么现在连草木都当成敌人了?”从此,人们用“草木皆兵”来形容孟尝君的多疑心理。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草木为主语,皆兵为谓语。
- 例句
- 1. 他对周围的人都很怀疑,真是草木皆兵。2. 这个人太多疑了,对什么都草木皆兵。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草木皆兵这个形象,想象一个人在草丛中,每一棵草都变成了敌人的士兵,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成语,如“大惊小怪”、“疑神疑鬼”等,以扩展对多疑心理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有一个同学非常胆小,什么事情都草木皆兵。2. 初中生:他对考试非常紧张,每次考试前都草木皆兵。3. 高中生:她对自己的外貌非常敏感,看到别人笑,就觉得别人在笑她,真是草木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