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废除户调之税。《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陆逊 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呼吸调匀。《云笈七籤》卷五六:“气运息调,荣枝叶也。”
- 基本含义
- 平息争端,调和纷争。
- 详细解释
- 息调指的是平息争端,调和纷争的意思。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意见不合或利益冲突而产生争执和纷争。而息调则是指通过妥善处理和调解,使纷争得以解决,双方达成和解,恢复和谐稳定的局面。
- 使用场景
- 息调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处理纷争和平息争端的情景。它可以用来形容两个相互对立的团体或个人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达成共识,消除分歧,实现和谐。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内外纷争不断,民不聊生。国王为了平息内部纷争,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各方势力参与。在宴会上,国王借机向各方势力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善意,通过交流和对话,成功调和了各方的矛盾,使整个国家恢复了和平与稳定。
- 词语结构
- 息调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息”是动词,表示平息、停止;“调”是名词,表示调解、调和。
- 例句
- 1. 在这次会议上,他们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最终找到了一个能够息调矛盾的办法。2. 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地调解了双方的纠纷,实现了社会的息调。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息调”拆分为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息”可以联想到停止、平息,而“调”可以联想到调解、调和。通过将这两个意思联系起来,就可以记住“息调”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于纷争调解和和谐稳定的话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化干戈为玉帛”、“和谐共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和同学友好相处,遇到问题要及时息调。2. 初中生:班级里有时会发生争吵,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息调矛盾。3. 高中生:在班级组织活动时,我们必须要能够平衡各方的意见,实现和谐的息调。4.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通过交流和协商来实现纷争的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