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一种篆书书体名。《南史·周颙传》:“ 文惠太子 使 顒 书 玄圃 茅斋壁。国子祭酒 何胤 以倒薤书求就 顒 换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 南齐 萧子良 撰古文之书五十二种,鵠头、蚊脚、悬针、垂露、龙爪、仙人、芝英、倒薤、蛇书、虫书、偃波、飞白之属,皆状其体势而为之名,虽义涉浮浅,亦书家之前流也。”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有倒薤者,世传 务光 辞 汤 之禪,居清泠之陂,植薤而食,清风时至,见叶交偃,像为此书以写道经。”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错刀悬针器什样,转蓬倒薤草木姿。”
- 基本含义
- 指因得罪或冒犯了某个人而被报复或受到惩罚。
- 详细解释
- 倒薤是一个古代的成语,由“倒”和“薤”两个字组成。倒指遭到报复或受到惩罚,薤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叶子长而窄,形状像剑,容易伤人。倒薤比喻因得罪了某个人而受到报复,类似于现代的“招惹祸端”。
- 使用场景
- 倒薤一词多用于形容因得罪了强大的对手或权势之人而遭到报复或受到惩罚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在社会关系中犯了错误、得罪了人,从而遭到报复或受到惩罚的情况。
- 故事起源
- 关于倒薤的故事并不多,但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与之相关。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季札的贵族,他因为得罪了齐桓公而受到了报复。齐桓公派遣人将季札的家里的薤草倒置,这被视为一种威胁和警告。从此以后,“倒薤”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得罪了强大的对手而受到报复。
- 词语结构
- 倒薤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为“倒”,宾语为“薤”。
- 例句
- 1. 他得罪了那个大人物,结果不久后就倒薤了。2. 我劝你不要招惹他,否则你可能会倒薤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倒薤”与薤草的形状联想起来,想象得罪了某个人后,薤草被倒置,表示遭到了报复或惩罚的情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报复、惩罚相关的成语,如“得罪”、“招惹祸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小心踢了足球破了窗户,结果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真是倒薤了。2. 初中生:我在班级群里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结果被同学们集体冷落,感觉自己倒薤了。3. 高中生:我在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发现了,现在我被校长记了一个严重警告,真是倒薤了。4. 大学生:我因为和室友吵架而被投诉,结果被学校开除了,真是倒薤了。5. 成年人:我在公司得罪了一个高级主管,结果被调到了一个较低的岗位,感觉自己倒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