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自行隐藏。《庄子·缮性》:“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坟封高下,令足自隐。”
(2).衡量自己。《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观絶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 尹知章 注:“隐,度也。”
(3).自己思量。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自隐心偏,儿復何曾眼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恨他,恨他,索甚言破?是他须自隐。”
(4).自己瞒骗自己。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三折:“妾身谋成不谋败,学士宜假不宜真,不信不自隐。”
- 基本含义
- 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 详细解释
- 自隐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自”和“隐”。自指自己,隐指隐藏,自隐就是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或物体故意不让自己被察觉或发现,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
- 使用场景
- 自隐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在特定情况下故意隐藏自己的存在,不让别人发现或注意到。例如,当一个人不愿意被别人看到或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时,可以使用自隐来描述这种行为。
- 故事起源
- 关于自隐这个成语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但在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使用自隐来描述某些人或物体的行为。这个成语的起源可能与人们对于隐藏行为的观察和思考有关。
- 词语结构
- 自隐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自”和“隐”分别表示自己和隐藏的意思。
-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自隐在人群中,不愿意被别人注意到。2. 她用头发遮住了脸,试图自隐起来。3. 这个小动物会自隐在树叶中,很难被发现。
- 记忆技巧
- 记忆自隐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自”和“隐”两个字分别与自己和隐藏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想象自己在某种情况下故意隐藏起来,不让别人发现,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自隐这个成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的故事起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外,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等,可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喜欢自隐在树后面,让别人找不到我。2. 初中生:班上有一个同学很害羞,常常自隐在教室的角落里,不愿意参与活动。3. 高中生: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会自隐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免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