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服阕常用于描述双方争执或纷争时,一方或双方选择顺从、妥协,以达到和解、结束争执的局面。可以用于各种人际关系中,如家庭、友情、工作等。
- 例句
- 1. 在争吵了一整天后,他们终于服阕,决定互相妥协。2. 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懂得服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基本含义
- 服从、顺从、听从。
- 基本解释
守丧期满除服。闋,终了。 汉 蔡邕 《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举孝廉,除郎中君 莱芜 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闋后还郎中君。”《旧唐书·王丘传》:“丁父忧去职,服闋,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如今服闋也,却序旧婚姻。” 清 戴名世 《詹烈妇传》:“ 大功 病且死,与父母诀曰:‘儿不孝,不能长事父母,新妇服闋即嫁之。’” 洪深 《冯大少爷·电影故事》:“生服阕后,举家移居海上,居室服用,务极华侈。”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服阕”相关的成语,如“和衷共济”、“息事宁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打架后,他们互相道歉,服阕了。2. 初中生:为了保持班级的团结,大家需要在意见不合时学会服阕。3. 高中生:在家庭矛盾中,双方需要学会服阕,以维护家庭和谐。
-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服阕”一词的故事。当时,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经过多次战斗后,项羽的兵力逐渐不敌,刘邦占据了优势。项羽被迫接受刘邦的和解条件,选择服从,以终止战争。这个故事成为了“服阕”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争吵不休,最后一个人选择服从,停止争吵,达到和解的场景。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服阕是由“服”和“阕”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服,表示服从、顺从;阕,表示终止、停止。合在一起,表示顺从而终止争执,达到和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