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却出现了相同的行动或想法。可以用于表达人们的默契、心灵相通或意见一致。
- 例句
- 1. 我们三个人分别独立思考,却不谋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答案。2. 他们没有商量,却不谋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旅游目的地。
- 基本含义
- 彼此没有商量,却意外地达到了相同的结论或行动。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默契和相似思维相关的成语,如“心有灵犀”、“相见恨晚”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同学没有商量,却不谋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主题做展示。2. 初中生:我们小组的成员没有商量,却不谋而同地决定了如何分工合作。3. 高中生:我们考试答案没有互相讨论,却不谋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解题方法。4. 大学生:我们没有提前商量,但不谋而同地决定了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中。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寓言和故事的形式来表达哲学观念。在这个故事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人独立思考后却得出相同结论的故事,以表达人们的思维可以独立而又相似。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不谋而同”与“意外的一致”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两个人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却意外地达到了相同的结论或行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不谋而同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是副词,表示否定;“谋”是动词,表示商量;“而同”是连词,表示相同。
- 词语解释
- bù móu ér tóng ㄅㄨˋ ㄇㄡˊ ㄦˊ ㄊㄨㄙˊ
不谋而同(不謀而同)
同“ 不谋而合 ”。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於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宋 苏轼 《居士集叙》:“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 欧阳子 今之 韩愈 也。”《元史·世祖纪一》:“左右万里,名王巨臣,不召而来者有之,不谋而同者皆是。”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此茀字……或训鬒发,或训头饰, 干宝 更以为马髴,与我所想象的,正不谋而同。”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