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人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应该根据事物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提醒自己在处理事务和与他人交往时要顺应事物的规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例句
- 1. 学会“应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2. 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真是个懂得“应物”的人。
- 基本含义
- 指人应当顺应事物的本性、规律,与之相适应。
- 基本解释
(1).顺应事物。《庄子·知北游》:“邀於此者,四枝彊,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锺泰 发微:“‘应物无方’,言不执滞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宋 欧阳修 《道无常名说》:“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2).犹言待人接物。《晋书·外戚传·王濛》:“虚己应物,恕而后行。”《隋书·循吏传·刘旷》:“ 刘旷 ,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 明 孙柚 《琴心记·挑动春心》:“你看他清标应物,如春月之濯柳;英气逼人,似野鹤之出羣。” 清 姚鼐 《扬雄<太玄>目录序》:“虽庸愚不肖,苟筮之而见所以处事应物者,皆合乎圣人之道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应时”、“应运”等,以扩大对于顺应事物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学会了“应物”,所以我在学习时会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来制定学习计划。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应物”,所以我在做实验时会根据实验的要求和规律来进行操作。3. 高中生:我觉得在考试时要“应物”,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知识点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4.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应物”,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 故事起源
- 《荀子·劝学》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荀子的弟子赵襄子问他:“人怎样才能做到‘应物’呢?”荀子回答说:“人应该像水一样,遇到高处就能流到高处,遇到低处就能流到低处。人如果能够像水一样,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就能做到‘应物’。”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应物”这个成语与水的流动特性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像水一样,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运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应物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应”和“物”两个字组成。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应当顺应事物的本性、规律,与之相适应。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在面对外界环境时应该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来适应自己的行为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