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口脂的一种。 唐 白居易 《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
- 基本含义
- 形容说话时结巴、口齿不清。
- 详细解释
- 口蜡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说话时结巴、口齿不清的情况。它指的是人在说话时,由于紧张、激动或其他原因导致嘴唇发抖,声音不连贯,不流利。
- 使用场景
- 口蜡常用于形容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或表达意见时出现口齿不清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说话结巴。
- 故事起源
- 关于口蜡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来源,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形象比喻都很直观。嘴唇发抖、声音不连贯的情况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口蜡被用来形容说话结巴的情况。
- 词语结构
- 口蜡是由“口”和“蜡”两个汉字组成的。其中,“口”表示嘴巴,“蜡”表示发抖。两个字结合起来形象地描绘了说话时嘴唇发抖的情况。
- 例句
- 1. 他在演讲时口蜡了,讲得很不流利。2. 考试时紧张得口蜡了,一句话都说不清楚。3. 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总是口蜡,需要多加练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口蜡”与结巴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结巴时嘴唇会发抖,就像蜡烛在燃烧时会颤动一样。
-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与说话相关的成语,如“口若悬河”、“口才”等,可以帮助加深对口蜡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紧张得考试时口蜡了,说不出任何答案。初中生:他在班会上发言时口蜡了,大家都不太能听懂他说的话。高中生:演讲比赛时,她的口蜡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表现得非常出色。大学生:在面试时,我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口蜡,保持流畅的表达能力。